![]() |
手机版 | ![]() |
微信公众号 | 首页 | 商会简介 | 展会信息 | 培训信息 | 商会动态 | 商会会员 | 商会会刊 | 外贸资讯 |
![]() |
|
||
中国外贸发展进阶愿景可期 | |
|
|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9.6%,创下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同比最高增速。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延续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稳向好走势,但外贸运行中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不过,我国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改善,新动能不断积聚,新常态的发展特征更加明显。 日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杨长湧在上海出席第八届中国与世界医药企业家高峰论坛时表示,“十三五”时期,在国内外条件趋势性变化的影响和作用下,我国外贸将进一步向结构更合理、分工更高端、形态更复杂的阶段演进,外贸新常态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外贸发展的大方向。 从增长速度看,外贸超高速增长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明两年,我国外贸有望回稳向好,“十三五”时期的外贸发展将保持低速增长。这是国际、国内条件变化双重挤压的结果,是主要经济体外贸发展的普遍特征,也是由我国外贸基数大的特点决定的。 从产品结构看,通过代工和贴牌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将有所下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主导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将有所上升。未来,应综合施策,积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在市场结构方面,过去发达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未来“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我国出口增长的新亮点。但这些国家的市场条件、信用环境、营销渠道等与发达经济体存在显著差别,外贸企业必须严控出口产品质量,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同时,应通过差异化竞争继续深耕发达经济体市场。 从竞争优势层面看,过去我国外贸发展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未来将逐步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新优势。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加速与制造业融合,同时挖掘内陆沿边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在保持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培育新优势。 对于发展动力,杨长湧指出,过去我国主要依靠吸引外商投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嵌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方式推动外贸发展,未来将更多依靠“走出去”构建以中国为主的产业链和分工体系,带动成套设备、零部件出口,增加最终产品进口。应在高水平“引进来”的同时大规模“走出去”,促进外贸与对外投资紧密结合。 在发展方式上,过去在国内要素大规模投入、国际产业大规模转移、国外需求大规模增长的推动下,我国外贸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增长速度快,但质量低。随着国际、国内条件变化,提高效益和附加值成为我国外贸保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将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杨长湧表示,从规则环境看,世界贸易组织红利基本释放,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正在显现,应加快形成以周边为基础、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发挥自贸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好帮助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 从政策取向看,过去主要依靠提供优惠政策刺激外贸增长,未来将更多通过与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接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更加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这将极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制度红利。 |
|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