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18日,为期三天的第2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在芝加哥落幕,中美在2014年的最后一次高级别经贸对话完美收官,既把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会晤达成的共识落到了实处,也为明年的推进做了成功铺垫。 据报道,双方在知识产权、创新政策、双向投资、竞争政策、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服务业开放、农业和林产品贸易、航空合作等方面达成多项务实成果,双方还探讨了签证便利化措施,以促进双边的人员往来。而最大的亮点也许是,美国在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据美国商务部长普里茨克透露,商务部下设的产业安全局正与中方合作,希望能够“至少批准一到两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许可。 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是一项长久的议题,多年以来一直是双边高层会晤表上的“常客”。虽然中国在科技方面仍然需要以我为主,加快自主创新,在核心技术方面尽快弥补与世界的差距,但正如参会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所说的,中美是全球经济的伙伴,但引领世界的是美国,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仍是全球高科技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中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仍然需要大量的美国高新科技的引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在高科技对华出口方面采取了严厉管制政策,这在商业上是为了维护美国技术的垄断地位,赢取垄断利润,在政治上则是试图将其作为一个博弈工具,作为一个重要的外交政策筹码来要挟中国。 随着中美关系的深化,这项政策日益成为中美经贸乃至战略合作的一块绊脚石。其实当前中国科技突飞猛进,高铁等技术实现了广泛的海外输出,在此情况下,美国实行的严厉的出口管制日益变成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政策。而且,由于中国仍然与其他国家保持着密切的技术合作,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技术,所以该项政策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企业的商业机会,美国制造商协会曾上书呼吁放松该项管制。所以,美国政府也在考虑该政策的改革。 在此情况下,中国应主动研究美国该项政策的动向,利用一切场合阐明利害,充分利用美国国内对我方有利的声音,敦促美国政府放弃偏见,加快改革和调整步伐。其实,美国在高科技产品出口问题上放松对中国的限制,对于扭转其对华贸易逆差、减轻其所说的“贸易失衡”问题也是有好处的,这有助于缓解两国在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存在的争议,减少双边贸易摩擦,是一项促进双赢的选择。 这次双方达成的合作印证了汪洋所说的,只要双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谅互让,中美经贸合作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另一方面,以开放促改革也是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一条成功经验,中美经贸合作对于中国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完善反垄断机制、增强管制体系的透明度、培育健康营商环境,在客观上也有促进作用,也可换取美国在中国海外反腐、追逃追赃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只要两国继续保持合作和探索心态,就能不断收获共赢的果实。 |